- 梁华;吴迪;
为考察改革开放后中国贸易收支持续失衡原因,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对贸易余额的传导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1993-2018年中国宏观季度数据,利用IV-TSLS模型加以验证。研究发现,古典经济学认为贸易收支会通过货币流动-价格机制使之恢复平衡,但技术进步可能会干扰这一过程:非贸易品部门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顺差所带来的工资压力,贸易品部门的技术进步抵消它对价格的压力。研究引入技术进步因素深化了对国际贸易平衡机制的理解,也为理解贸易顺差下的农民工工资上涨提供了新视角。研究解释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贸易顺差长期存续的既往事实,更提醒我们,随着后发优势收窄以及技术进步放缓,未来顺差可能会收缩,顺差下的农民工工资上涨压力会增大,即便在劳动剩余条件下,该结论依然成立。
2025年10期 No.526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符磊;张阳;
基于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国企业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对RCEP成员国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技术利益的实现,且该效应呈现长期递增趋势;东道国经济复杂性对技术利益的实现具有间接促进效应,多样化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复杂产品的能力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采用间接持股方式更有助于规避投资审查限制、提升跨国经营效率,从而促进技术利益实现;国有企业对RCEP成员国投资带来的技术利益增幅大于非国有企业;投资于低经济水平RCEP成员国的企业获得更强的技术利益提升效应,表明“发展鸿沟”带来的制度空间与主导权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技术布局积极性。鉴于此,应积极对接RCEP规则,完成从适应规则到主导规则的角色转变,同时把握不同区域技术利益实现的异质性机制,既做好广度边际,又做好强度边际。
2025年10期 No.526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喜虹;陈关聚;
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对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基于2012-2023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以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遴选为准自然实验,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服务型制造对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效应及相关机制。结果表明:服务型制造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其主要通过加速数据资产积累、驱动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协同创新三个渠道发生作用。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的分析表明,对于非高新技术、高组织吸收能力及所处市场环境竞争较为激烈的制造业企业,服务型制造对其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基于此,制造业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服务型制造转型的战略价值,重视数据资产积累、数字技术创新与协同创新,因地制宜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并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年10期 No.526 4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任保全;李家阳;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有助于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集中度,助推其供应链配置多元化。人工智能通过扩大对供应商和客户的选择范围、提升供应链协调管理水平进而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并且,相较于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较差地区、市场环境较好地区、处于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人工智能对交通基础设施较好地区、市场环境较差地区、处于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供应链配置多元化的助推作用更强。此外,人工智能引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配置多元化还能够提高其经营绩效并提升其风险承担水平。基于此,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重塑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另一方面要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优化政策扶持方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配置多元化的助推作用。
2025年10期 No.526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谢梅;赵莉;
基于产融结合视角,利用沪深A股非金融企业2007-2022年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持股对实体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看,机构持股显著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检验表明,机构投资者通过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有效抑制了产融结合行为,从而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压力抵制型机构相比,压力敏感型机构持股会减少企业的研发投入;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通过抑制企业投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对研发投入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另外,与非高科技和大规模企业相比,机构持股对高科技和小规模企业产融结合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从而更好地促进其研发投入增长。机构持股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提升企业价值,实体企业开展产融结合则会挤占研发资源,对企业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对引导机构投资者行为、优化企业产融结合策略和完善金融监管具有重要启发。
2025年10期 No.526 7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卢江;王晓楠;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则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服务市场繁荣程度四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中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建立计量模型考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创新驱动效应和规模效应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作用的两条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因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达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专业化程度的区别而存在差异。为此,应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健全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农业绿色化转型,以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025年10期 No.526 1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林源源;
产业融合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共富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总结现阶段产业融合的模式路径,提炼其中的共性经验,对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产业融合为对象,深度分析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归纳出核心主导产业发散型、多重业态组合联结型、产业联合共营共富型的三种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模式,并以南京江宁区的实践为案例,分析三种模式的现实价值,探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路径。
2025年10期 No.526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