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探讨

宏观视野

  • 新基建何以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

    程广斌;沈雨研;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基建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跃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新基建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新基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基建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新基建能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支持了这一结论;数字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要素优化配置是新基建赋能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渠道;信息基建、创新基建和融合基建对新质生产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效应大小排序为:创新基建>信息基建>融合基建;新基建显著促进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提升,且其提升效果在东部地区最强;新基建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基于新基建投资规模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门槛特征。上述结论为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5年09期 No.525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理路、影响机制、实践路径与风险探析

    盛德荣;

    耐心资本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其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逻辑体现为“资本增殖的长期化、科技发展的集成化、社会发展的全面化、文明形态的新型化以及举国体制的现代化”的协同驱动。从影响机制看,耐心资本通过增强以创新链为核心的动力链路、延伸以价值链为主轴的发展链路、扩充以政策链为支撑的主体链路、培育以产业链为骨架的物质链路,推动新质生产力系统演进。具体实践路径包括构建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强化长期价值投资战略协同、完善社会投资体制机制、聚焦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布局。然而,这一过程需警惕资本流动风险、技术泡沫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及政策失灵风险,既要遵循资本市场规律,又要发挥耐心资本的社会责任,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与资本治理现代化的动态统一。

    2025年09期 No.525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金融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周洁;臧敦刚;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金融科技是激活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驱动力。基于2011-202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选取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系统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三条路径推动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此外,环境规制有利于加强金融科技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方面,金融科技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金融集聚水平较低和创新集聚水平较高省份更显著。鉴于此,地方政府应加强金融科技政策支持力度,重视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优化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5年09期 No.525 2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改革发展

  • 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流通标准体系建设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研究——来自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张广胜;李振宁;

    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流通标准体系建设能否激发城市创业活力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利用中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将分批实施的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流通标准体系建设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以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政策为代表的流通标准体系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业活力。机制分析表明,物流标准化试点政策通过提升产品流通效率和激发消费市场潜能提升城市创业活力。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强化物流标准化试点政策的创业激励效应,且该政策效应在交通枢纽城市、南方地区和服务业中表现更为显著。从创业视角研究流通标准体系建设的价值创造效应,对进一步推动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5年09期 No.525 39-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市场准入管制放松与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扩大——来自“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的证据

    曹清峰;单俊辉;

    基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的拟自然实验,利用2010-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对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对流动人口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扩大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安慰剂、内生性、交叠双重差分偏误等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市场准入管制放松通过扩大流动人口教育回报差距、民营企业就业差距、灵活就业收入差距的途径导致流动人口收入差距变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导致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下降,使企业进入与退出市场更活跃,总体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中国应协同推进共同富裕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减少对流动人口收入分配的不利冲击。

    2025年09期 No.525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财政金融

  • 有限合伙协议架构缘何吸引耐心资本投入?——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李琳;冉明东;

    耐心资本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如何有效引导耐心资本投入是现阶段重要问题。基于2014-2023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有限合伙协议架构对耐心资本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有限合伙协议架构下的控制权特征即实际控制人的超额投票权和控制权韧性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更高比例的耐心资本持股,有限合伙协议架构下的长期导向即提高风险偏好和助力创新成长是吸引耐心资本投入的关键因素。在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高、内部控制完善的情况下,有限合伙协议架构对耐心资本投入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研究还进一步排除了耐心资本投入的避税动机。

    2025年09期 No.525 6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企业金融化是否削弱了企业韧性?

    唐志东;吕康银;

    以2007-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显著削弱了企业韧性,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各类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通过降低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经营风险和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的途径削弱了企业韧性。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财政补贴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韧性的削弱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韧性的削弱作用在大规模企业、高经营效率企业、高科技行业和地区金融化程度较低的企业中更为突出。扩展性分析表明,企业基于预防性动机的金融化不会削弱企业韧性,而基于逐利动机的金融化会显著削弱企业韧性。

    2025年09期 No.525 8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产业经济

  • 从技术嵌入到生态重构:数智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的机理与路径

    郑琼洁;石有为;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价值链重构视角,以2015-2022年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数智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的多维机制。研究发现:数智化转型通过研发环节的跨链知识整合、生产环节的智能敏捷响应及销售环节的精准价值捕获三重路径,驱动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突破。数智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受到企业资源禀赋与区域协同环境的双重影响,低融资约束企业及处于高产业协同环境中的企业创新效应更加显著。生产端数智生态和消费端数智生态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存在差异化赋能效应。生产端数智生态通过供应链协同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体现技术创新的“生产强链”赋能逻辑。消费端数智生态通过实时需求洞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体现管理创新的“消费补链”赋能逻辑。

    2025年09期 No.525 9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绿色创新战略如何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基于成本粘性视角

    易江南;李越;

    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运用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探讨绿色创新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创新会加剧企业成本粘性。当企业较少应用绿色商业模式或面临更强的融资约束时,绿色创新的成本粘性增长效应会更加显著。由于企业成本粘性上升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因此实施绿色创新战略的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完善成本管理机制,统筹兼顾技术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联合优化;同时政府可加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绿色金融和信贷政策或者引导耐心资本加入,帮助绿色创新企业获取外部资金,帮助企业应对绿色创新中的风险挑战。

    2025年09期 No.525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三农问题

  • 人工智能赋能农村劳动力转移:逻辑理路、实现路径及政策构建

    杨慧康;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新的可能。基于推拉理论,构建一个人工智能赋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框架。沿此框架展开探讨,发现人工智能具有通用性、适用性、低成本、高效率等比较优势,使其在赋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可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赋能实现路径包括宏观层面创造新的就业业态与机会,微观层面提升劳动力技能与素质、优化就业信息推送及就业匹配等。基于此,可通过支持人工智能在农业与非农生产中的应用落地、促进人工智能培训与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涉农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性投入、构建更为包容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等来释放人工智能的赋能潜力。未来应超越“人机对立”的观点看待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宜倡导“人机协同”与“人机融合”的理念。

    2025年09期 No.525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研究

    朱彬;尹旭;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和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对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引擎作用。基于2014-2023年中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选择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三个子维度作为门槛变量,运用基准回归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并进行门槛效应与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推动乡村生态旅游的增长有显著效果,旅游业接待设施水平等控制变量也是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水平等门槛变量对乡村生态旅游也有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影响较大,中部地区影响相对较小,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此外,城镇化水平越高,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生态旅游的促进作用越大。

    2025年09期 No.525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投稿与订阅须知

    <正>《现代经济探讨》于1982年1月创刊,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月刊。办刊40多年来,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和国研网信息来源期刊。

    2025年09期 No.52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征稿启事

    <正>《现代经济探讨》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对现代经济问题有兴趣的人群征稿。本刊设置的主要栏目有:宏观视野、改革发展、开放经济、财政金融、产业经济、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互联网经济、比较与借鉴等。为突出本刊的现代性、前沿性和探讨性,同时突出国内外主流学术规范,对征稿提出如下要求:

    2025年09期 No.525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